随笔

2024.7.4

这几天看了知乎上的一些帖子,经常焦虑,感觉什么方向都不好,什么都唱衰,不知道以后要搞什么。又感觉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,情商又不高,人际关系也不想搞,想着靠技术,结果技术又很差。既想提早步入社会减轻父母压力,实现经济独立,又想去考研提升学历,又觉得读研没太大必要,大环境只会越来越差。完全不能沉下心去做事。
我应该反思,知道原因,才能改正。
前几天读《大学》,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”知止而后有定”。我的目标总是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动,这样心就不可能定下来,只会不停地浮躁焦虑。
为什么会受外界影响呢?我认为本质在于信息输入太多,输出太少。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涌入你的脑中,你接收到了无数人对这个行业的看法。你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拿到了大厂offer,心生羡慕,萌发”我也想进大厂”的想法;你也看见了很多从业者面对行业在缩水,企业在裁员,经济在下行的失落和后悔,心生焦虑,对前途失望。你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。但你似乎忘记了一句话:“有调查才有发言权”。你接收了那么多信息,你检验了吗,你调查过吗,你深入这个行业了解过吗,都没有,他们的背景心态性格你了解吗,跟你一样吗,你就认为你以后也是这样。你只会空想,在心里模拟无数种可能,但完全不想着去调查,检验,实地体会。我想起了“知行合一”。内耗的本质在于知道太多,行动太少。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事物,不能光靠他人的信息,要靠自己切身行动去体会。我想起了王阳明小时候格竹子的故事。阳明先生想做圣贤,第一步就是想知道如何格物致知。于是他就盯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,结果什么都没有格出来。他最后为什么能悟出“知行合一”这一五百年来最伟大的真理,关键在于他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痛苦。太史公曰:“西伯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。《诗》三百篇,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
伟大的成就是往往要靠经历沉淀。
悟道需要经历,知道需要行动。必须减少信息输入,增强实践能力,多在事上练。
加油!


2024.7.2

今天看了一集《典籍里的中国》,讲《诗经》,恰好最近也在学《诗经》,有很深的感触。最近也在读《资治通鉴》,我发现史书讲述的大部分都是帝侯将相,政治制度,战争等等,很少有普通人民生活的描写。我始终赞同一个观点: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。我想了解过去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什么样的,这样我仿佛能身临其境地生活在他们的时代,同他们交流,这才能真正读懂历史,让我的生命不止是短暂的几十年,而是上下五千年。如何了解人民的生活,就是读诗。《诗》中蕴含人们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,表述着人们生活的态度和价值的追求。读《诗》真是一种浪漫而且沉浸式的体验。如何读《诗》,子曰:”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,思无邪。”读《诗》,在于内心的纯洁,情感的真实,心中不要有杂念,才能真正感悟体会。


2024.7.1

今天读《大学》第8章,何为诚其意。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真是一言以蔽之。我经常听见一句话,别骗人骗着最后把自己也给骗了。很多时候,迫于生存的压力,我们可能不得已戴上面具,做个多面人。但扪心自问一下,很多时候是不是虚荣心在作祟。很多时候是为了在人群面前表现好一点,风评好一点,掩饰自己的本心,压制自己天性,这其实是在掩耳盗铃,自欺欺人罢了。小时候一直被父母教导要做诚实的人,大一点觉得太诚实太直率会被当做老实人,喜欢善于伪装,处事圆滑的人,认为那样才算成熟,对诚实直率的人很不屑。现在觉得,诚实,真是难得品质。那些名留青史,深受群众喜爱的历史人物,都或多或少一个特点,就是率真,我想李白几千年被无数人爱戴喜欢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爽朗和真实。身处社会丛林,天性被压抑,本心被压制,人们都向往真实,向往自由,这是人性。过去读屈原的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,周敦颐的“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觉得他们有做作的嫌疑。现在想想,真心敬佩和羡慕他们,能够在污浊的社会里保持本心,真是人生之幸事。
如何诚其意?诚其意重在于慎其独。即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。所谓“诚于中,行于外”,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定会表现在外表上。只有内心真诚,时刻保持慎独,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,潇潇洒洒,坦坦荡荡地度过一生!


2024.6.30

前不久有人问我高考选什么专业,让我提提建议。我说,我那时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也在纠结选什么专业,也担心我选这个专业以后会不会没落,赚不到钱。但我现在想,现在的热门,等以后研究生毕业,7-8年时间,当初的热门还会热门么,时代变化莫测,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的热门,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,风口是什么我们就积极去往那方面去靠,不要墨守自己的专业,不要过度焦虑,现在能做的是打好基础,广泛阅读,培养思维,发掘爱好,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,遇见风口及时把握。

2024.6.29

今天看中国诗词大会,王立群老师提到了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。他说历史上有名的楼有很多,如黄鹤楼,岳阳楼、滕王阁等等。其实比这些楼更漂亮、更壮美的楼阁有很多,但为什么只有这些楼广为人知,深受喜爱?我想起了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: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真正有魅力的往往是内在的底蕴,而不在表面的浮夸。正因为这些楼有名篇,有文化,有历史厚重感,才使得这些楼经千年而不朽。
我们经常做表面文章,亮丽包装,这只会在虚假的名利中迷失自己,最后只能是“反认它乡是故乡,为他人做嫁衣裳”。做人应该注重内在品行的修养,而不要过度关注表面的浮夸。不为一时的成就和荣誉沾沾自喜,要追求真正不朽的价值。


2024.6.29

今天看了一篇模仿《小王子》情节的文章——“什么是真正的程序员”。主人公小printf,想要找人完善他的小系统,他去了一座办公大楼,他找到了只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的专家、故作高深的程序员、盲目优化系统的工程师、过分追求新技术的摇滚程序员、一切事都希望亲历亲为的开发者、不注重反馈、盲目自信的软件架构师。他们都没有帮助小printf解决他的问题。
程序员喜欢说他们在改变世界,他们总是希望从解决复杂问题而得到快乐和他们看重的名声和身份,但这种快乐是片刻的。因为这些解决的问题没有实际价值,没有为人和社会解决真正实际问题。“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你的系统上,最重要的是你忘记当初为什么创建这个系统,反而花费时间在优化系统上面,那么它就变成了一场炫耀的游戏。这才是最可悲的!”
什么是真正的程序员?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员,而不是解决编程问题的程序员!读这篇文章之前,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,很多时候喜欢去学酷炫、新颖的东西,总会无目的地去学个框架、技术栈,盲目地优化系统算法,然后拿去炫耀。很多时候做这些也想缓解焦虑,看着别人学了那么多东西,自己也想装着努力一下,强迫自己忙起来。现在想想,看似学了很多东西,其实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罢了,从来没有用于解决过实际的问题,没有真正的价值。
我们经常忘记自己为何出发,想往何方。《大学》开篇讲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做事之前,先明确自己的目的,不要盲目。作为程序员,不要盲目追求技术,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,帮助真正需要的人们,追求实际的价值。


2024.6.28

《诗》云:“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”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”子曰: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知鸟乎?”
京城方圆千里的地方,是很多人向往居住的地方;黄鸟尚且能够知道栖息在山的角落。鸟都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地方”止”,何况人哉?
所谓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只有明确目标,心才能定,才能格物致知,才不会迷茫,人云亦云,随波逐流。
在我学习编程的时候,总有这样一种感觉:倘若我只是感兴趣学习某样技术,那这种热情很快就会消失,同时也学得不快,很快就会放弃。但如果我做某个项目需要这项技能的话,我就学的非常快,非常用心。
在参加数模比赛的时候我同样有这种感觉,由于比赛时间只有3-4天,我必须快速且用心地掌握某些技术以用于完成比赛,我可能会用一两个小时就能无基础跑通LSTM模型,半小时就能习得latex的基本用法并用其来写论文。可以说,在平时我可能磨磨唧唧会学几天甚至几周的技能,在比赛期间那几个小时就能习得且应用。我发现,当有目标地去学习的时候,才是真正的学习。
学习是这样,生活做人同样是这样。我们需要寻找榜样,寻找信仰,寻找价值支撑。


0%